前面提過,歐洲歌唱大賽的專業評審們是針對參賽者的歌聲、歌曲的品質及原創性、表現性、還有整體的表現印象來評分
並沒有任何一項規定要求參賽的歌曲必須以哪種語言呈現
然而我卻發現,大部分的參賽曲目都是英文歌居多
而得到較好名次的歌曲,也幾乎全是用英文唱的
為什麼大多數的參賽者都選擇英文歌? 又為什麼唱自己國家的語言就比較不受青睞呢?
以下是我個人對於此一現象的推斷與解釋......
且不管評審如何評分,全歐觀眾的遠距投票好歹也佔了總分的一半
一般觀眾或許不會以專業的角度來給分,最簡單的評斷方式就是"好不好聽"
而"好不好聽"不只牽涉到歌曲的音樂性,也有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歌曲給觀眾的氛圍是否令人容易接受
要使觀眾感到容易接受、沒有距離感,就必須讓他們了解歌詞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意境
這點除了能透過舞台特效、服裝、動作、表情甚至是戲劇來傳達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歌詞上動手腳
想想39個參賽國總共會有多少種語言,不同語言所造成的隔閡是可想而知的
畢竟一般人對於聽不懂的東西會產生莫名的排斥感
因此只要歌詞能讓觀眾聽得懂,突破觀眾的"心防",大概也就成功大半了
並不是故意偏好英文,只是碰巧英文正是目前最為通行的國際語言
為了讓大家都聽得懂,為了贏得觀眾的好感,為了得到更多的選票,參賽者只好"妥協"(姑且稱之為妥協),放棄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演唱而改用英文
雖然我們也可以想成,選用英文演唱是因為這是一個全歐(也算是國際性)的比賽,使用國際語言算是一種"尊重"與"禮貌"
畢竟需要顧慮一下其他國家的觀眾,於是就這點而言,推出英文歌來參賽又可解釋為一項"貼心"的舉動
但換個角度想,就文化多元與豐富性來說,這好像不是個好現象
國際比賽正是將自己國家的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大好機會
如果每個國家的參賽曲目都以各自的語言演唱,豈不是更能突顯各國特色?
然而若是真的這麼做或許會使評分更加困難(?) EX: 感覺上已不是歌唱大賽,而是國際文化節之類的
這麼說來,難道最好的方式就是規定大家都唱英文歌嗎? @@ 這樣才有相同的立足點,才能夠競爭(?)
這實在是個無解的難題,或許維持現狀,讓參賽者自行決定用哪種語言演唱,就是最好的方式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參與決賽的25個國家當中,只有6個國家是以自己的語言來演唱
換言之有19個國家都唱英文歌
以下,讓我們來欣賞一些經典曲目~
首先是2010年歐洲歌唱大賽的冠軍,德國參賽代表 Lena 所演唱的 "Satellite"
雖然我對於 Lena 在去年贏得冠軍有很多意見= = 但在這裡我並不想多做評論
她以英文來演唱這首歌,而我們也可以聽出她的英文發音有濃濃的德文腔
接下來是2010年以色列的代表 Harel 所唱的 "Milim"
以以色列語(希伯來語)來演唱
平心而論,Hrael 實在是唱得不錯;可惜的是,我很懷疑有多少人聽得懂他在唱什麼
而他只得到第14名
再來,讓我們看看西班牙連續兩年派出的代表(都是以西文來演唱)
2010年 Daniel 演唱的 "Algo Pequeñito" 得到第15名
2011年 Lucia 演唱的 "Que me quiten lo bailao" 只得到第23名
當然,我們不能以偏概全的說,這些參賽者得不到好名次的原因是由於他們使用自己國家的語言來演唱而非英文
這其中必定還有很多因素
但我想,關於歌詞語言對觀眾觀感的影響,仍是十分有趣的議題
最後來看一下所謂的"例外",希臘,這個使用非英文演唱,卻依舊連續兩年擠進前十名的國家
2010年的代表 Giorgos Alkaios & Friends 演唱的 "OPA!"
使用的是全希臘文加上一點點(似乎只有一句)英文
Giorgos 的表現為希臘贏得了第8名
註: opa (ώπα)是希臘語表達歡呼的一種傳統語彙,通常在舞蹈中或是要傳達有趣好玩、興奮刺激之意時會使用
2011年的希臘代表 Loukas Giorgos ft. Stereo Mike 帶來的 "Whatch My Dance"
這首歌是由前半段一點點的英文及後面很大一部份的希臘文所組成的
雖然主要是以希臘文演唱,卻仍得到了第7名的佳績
不只是歌詞,就連音樂方面都能夠強烈感受到,希臘所推出的曲目真的都有濃濃的"希臘味"啊~
這算是推銷自己文化與堅持原味呈現的最佳例子了(想必他們對於自身的文化傳統一定有某種程度的自豪)
滿欣賞希臘這種堅持做自己的個性
選擇做自己,且還能夠使他人認同,就更令人欽佩了
Eurovision系列我們下次再見~